&esp;&esp;在丢下这句话后,李林甫走出兴庆门。
&esp;&esp;李瑄看着李林甫的背影,没有回复。
&esp;&esp;他好奇年底机会到来时,李林甫会不会像历史上那样,再次对太子动手。
&esp;&esp;李瑄觉得他会。
&esp;&esp;但失去三司,又有裴宽的掣肘下,李林甫一定不能再牵连三百家。
&esp;&esp;而太子经过王忠嗣案后,会比历史上更胆小谨慎。
&esp;&esp;李瑄不仅仅与李林甫有仇怨,在观点上,也与李林甫大相径庭。
&esp;&esp;李林甫认为地方上许多媚上欺下的官吏,都是一些小问题,给予地方上利益,大唐才更稳固。
&esp;&esp;从古至今,都是大族统治百姓。
&esp;&esp;而李瑄认为,大唐现在的一切,都如空中阁楼。
&esp;&esp;一条蛀虫不关键,但满是蛀虫,迟早将根基腐蚀,楼台倒塌。
&esp;&esp;安史之乱,只是加速盛唐的崩溃。没有安禄山造反,盛唐也会一去不复返,直至灭亡。
&esp;&esp;两人一个坐车,一个乘马,同回平康坊。
&esp;&esp;一前一后,同一条路,却也形同陌路。
&esp;&esp;“父亲,七郎又升官了……”
&esp;&esp;李瑄兄弟几个一回到宋国公府,李琅就迫不及待地向李适之说道。
&esp;&esp;他们几个兄长因弟弟为荣。
&esp;&esp;起初,李适之罢相,他们失去宰相儿子的身份。
&esp;&esp;可没过多久,他们就被圣人升官,宋国公府,较之以往更加尊贵。
&esp;&esp;七郎手握近三十万大军,深受圣人宠信,将来拜相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esp;&esp;“七郎还有什么可以升任的?”
&esp;&esp;李适之的脑子一时没有转过弯。
&esp;&esp;“圣人将河东、朔方的兵权,黄河转运大使、河朔押蕃使、三受降城绢马互市使都交给七郎。”
&esp;&esp;李琅抢着说道。
&esp;&esp;“还可以这样吗?”
&esp;&esp;李适之震惊不已。以前当过节度使的李适之,知道此举意味着什么。
&esp;&esp;只要李瑄想,就有让天下动乱的能力。
&esp;&esp;同时,李适之产生忧心。
&esp;&esp;在仪门聊了一会后,他让儿子们各忙各的,将李瑄单独叫到前厅。
&esp;&esp;“七郎,这么多兵马,能一直掌握吗?王将军曾是圣人干儿子,但结局却是令人寒心。在之前,圣人对王将军无比信任。”
&esp;&esp;在前厅坐下后,让奴婢离开,李适之郑重地询问李瑄。
&esp;&esp;在家养老以后,李适之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朝廷局势,比身在相位的时候更有真知灼见。
&esp;&esp;“父亲放心,孩儿的目的是拜相。掌握四镇兵权时我有分寸,圣人不会猜忌我。”
&esp;&esp;李瑄让李适之放宽心。
&esp;&esp;历史上的安禄山照样掌控二十万大军六七年,直至造反。
&esp;&esp;只要能给李隆基哄开心,都不是问题。
&esp;&esp;而且李瑄也有自己的计划。
&esp;&esp;他当然不能主动造反。
&esp;&esp;否则苦心经营的名声就臭了,还会如过街老鼠一样,人人喊打。
&esp;&esp;最起码在士族大臣和百姓看来,李隆基为他恩宠有加。
&esp;&esp;李隆基现在又没有什么大过失。
&esp;&esp;所以李瑄要等待机会到来。
&esp;&esp;“等七郎这次与吐蕃大战获得胜利,名声将更上一层楼。为父觉得七郎有入相之势。”
&esp;&esp;李适之认真地说道。
&esp;&esp;得到这个消息,他认为李瑄已经具备军功入相的资格。
&esp;&esp;不过拜相全靠李隆基,除非李隆基询问大臣,否则谁也不能干预李隆基的意志。
&esp;&esp;就看李隆基最终的意愿,敢不敢行历史性的壮举。
&esp;&esp;“孩儿一定会努力的!”
&esp;&esp;李瑄重重地点头。
&esp;&esp;他的时间不多,最好能在两年内成为宰相,
耽美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