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esp;&esp;李林甫感觉李瑄要马失前蹄了。
&esp;&esp;他认为是常平新法的实施,让李瑄觉得太顺利。
&esp;&esp;他承认自己在许多方面不如李瑄。但对人性的揣测,绝对强过李瑄。
&esp;&esp;考成法和一条鞭法,是李瑄与地方官吏撕破脸的契约。
&esp;&esp;李瑄虽然一直叫嚣着贪官有多少杀多少,但实际上也就宰杀数十人,更多的是处置,惩罚,降级。
&esp;&esp;他更明白,李隆基求稳的心态。
&esp;&esp;一旦事情烦乱,最先不耐烦的,一定是李隆基。
&esp;&esp;李林甫话语一出,保守派的一些大臣非常愤怒。
&esp;&esp;就算事不可为,李林甫作为保守派的领袖,好歹表个态吧。
&esp;&esp;赞成的这么干脆利落。
&esp;&esp;李林甫自然有他的想法,他从来不是真正的保守派领袖。只是那些大臣的挡箭牌而已。
&esp;&esp;失去权势后,李林甫控制不了达奚珣和萧隐之等老资历的大臣。
&esp;&esp;最让李林甫难受的是,他的心腹爱将吉温背叛他,投入杨国忠的怀抱。
&esp;&esp;李林甫一度心灰意冷,诸事不顺,人和心都在老去。
&esp;&esp;尘埃落定,高力士宣布退朝。
&esp;&esp;下朝的时候,李林甫看了一眼李瑄。
&esp;&esp;李瑄也正好看向李林甫。
&esp;&esp;此时李林甫心中一突,他从李瑄眼中看到了耐人寻味。
&esp;&esp;“右相,你在坚持什么?你离世以后,还剩下什么?”
&esp;&esp;前往中书门下堂的路上,李瑄走到李林甫的面前,向他说道。客气的话听起来很不客气。
&esp;&esp;“我想战胜你一次,我是大唐的名相。”
&esp;&esp;李林甫不快不慢地回复李瑄。
&esp;&esp;“后汉的梁冀也认为自己是名相,但世人是怎么评价他的?我们没有评价自己的话语权,功过自有后人说。”
&esp;&esp;李瑄笑着向李林甫说道。
&esp;&esp;“我曾风光无限,不需要后人评价!”
&esp;&esp;李林甫顿住一下脚步后,继续向前。
&esp;&esp;看得出来,以前他或许不在乎,老了以后他也在乎。
&esp;&esp;“我的新法一定会成功,只可惜右相难以看到了。”
&esp;&esp;李瑄意味深长地说道。
&esp;&esp;岁月不饶人,李林甫想到此可能是他的遗憾,不由眼神一暗。
&esp;&esp;“不过右相还是很有可能看到的。”
&esp;&esp;李瑄又自相矛盾地说道:“今日就拟订文书,将一条鞭法和考成法的内容,通过驿站传递天下郡县,让地方官吏有心理准备,何如?”
&esp;&esp;“李相,你是认真的吗?”
&esp;&esp;李林甫皱眉问道。
&esp;&esp;地方官吏知道一条鞭法和考成法的内容越早,闹腾得就越早,于李瑄不利。
&esp;&esp;正常情况下,应该做好万全之策,再下达郡县。
&esp;&esp;“入中书门下堂后,中书省的书令史起草文书,右相可要签字啊!”
&esp;&esp;李瑄当然是认真的。
&esp;&esp;李林甫现在任李瑄摆布,他必须签字。
&esp;&esp;当天,中书省文书起草签字,门下省审核签字,李瑄复核后也签上自己的名字。
&esp;&esp;由活字印刷术,印刷出一千多份一条鞭法和考成法的策令,盖上印章,由译卒四百里加急,发向除安西都护府外所有郡县。
&esp;&esp;包括陇右的柏海、青海、九曲一带。
&esp;&esp;消息所过,如惊雷一般响彻。
&esp;&esp;地方官吏震惊此消息,如芒刺在背。
&esp;&esp;先不说税制改革后的一条鞭法,就是考成法,让许多门荫入仕的官吏如泰山压顶一般。
&esp;&esp;他们认为自己迟早会被李瑄整死。
&esp;&esp;剑南道,绵水县。
&esp;&esp;“李相高
耽美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