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李隆基执政生涯中五次到达洛阳,累计长达十年时间,那时朝廷的中枢会从长安迁至洛阳,包括科举、典礼全部在洛阳进行,是名副其实的东都。
&esp;&esp;只是开元后期以后,广运潭的出现,缓解了长安粮食压力,而且李隆基“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连早朝都不上,根本没有心思再长途跋涉。
&esp;&esp;洛阳不仅有众多李隆基遗落、忘掉的妃子、宫女,还有众多官吏。
&esp;&esp;这些官吏中除了比较刚烈洛阳留守李憕、中丞卢奕、采访使判官蒋清已经被安禄山砍头。
&esp;&esp;剩下的河南尹达奚珣等洛阳官吏,还有一些退休在洛阳养老,但凡有点威望,都被安禄山拉出当伪官。
&esp;&esp;抗旨不尊,就一刀砍死。
&esp;&esp;许多人裹挟之中,不得不成为伪官。
&esp;&esp;“如张介然、崔无诐那样名垂青史的官吏自然要追封。但国家不可能都是这样宁死不屈的高尚者。如果没有犯下罪恶,罢官即可。”
&esp;&esp;不管是什么时候,李泌从来不会提倡杀戮。
&esp;&esp;这种问题问李泌,李瑄大概已经猜出李泌要说什么。
&esp;&esp;“本王也这么认为。如果不是彻底依附安禄山,我不会杀他们,但也不会再用他们。”
&esp;&esp;李瑄点了点头。
&esp;&esp;他和达奚珣是政敌,他当宰相的时候老小子一直和他作为。
&esp;&esp;但李瑄没有趁机报复。
&esp;&esp;把这些东都官吏清退,李瑄会裁剪一些不必要的官员。
&esp;&esp;主要是洛阳令、河南尹这几个衙门全备。
&esp;&esp;“秦王英明!”
&esp;&esp;李泌难得恭惟李瑄一声。
&esp;&esp;“此次平定安禄山叛乱,意义重大,更主要是去掉节度使,防止藩镇割据的局面发生。为防止将领权势过大,我会逐步收回将领都召兵权,军饷由朝廷发放,粮食周围诸郡县供应。都督不能长守,任期满调离更换。”
&esp;&esp;“然天高皇帝远,再周密的计划,也会出现疏漏。我准备创立报纸,每一期报纸,都会优先发放诸军,由军中典军,向士卒宣读报纸上的内容。”
&esp;&esp;李瑄提出他的忧虑,又从桌上展开一份“报纸”。
&esp;&esp;此报纸宽一尺八寸,高一尺两寸。
&esp;&esp;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大小字体,甚至还有红色的字体。
&esp;&esp;最上方是李瑄用“天骨鹤体”写的“大唐月报”四个大字。
&esp;&esp;其他字体,都楷书,有隶书,而且明显不是一个人写的。
&esp;&esp;在李瑄的示意下,李泌拿起报纸观看。
&esp;&esp;报纸概念最早出现在汉朝,具体形式为《邸报》。《邸报》是汉朝官府用以抄发皇帝谕旨和臣僚奏议等文件及有关政治情况的刊物。
&esp;&esp;到了大唐,报纸的形式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进奏院状》,这是最早的“报纸”。
&esp;&esp;开元年间,长安皇宫每日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这些简报被称为“开元杂报”。
&esp;&esp;但这些报纸规模小,且都是官吏阶级,不能到达军中,更不能到达民间。
&esp;&esp;即便到了,普通文人也没有兴趣读。
&esp;&esp;而李瑄这几日让秘书监规划的报纸不同,李泌一眼就沉浸进入。
&esp;&esp;首先就是“头版头条”,九月一日,安禄山叛乱结束。
&esp;&esp;包括安禄山是怎么被李猪儿杀死,都记录地清清楚楚。
&esp;&esp;大唐士卒从进兵洛阳以来,描述大唐士卒英勇,惟妙惟肖。
&esp;&esp;还有排兵布阵,精密的布置。
&esp;&esp;其中在安禄山叛乱结束后,还有一个篇幅描述李瑄以秦王之尊,阵斩叛将李归仁、田乾真、王武俊、安太清等人,在战场上左冲右突,万夫莫当。
&esp;&esp;几日几时,李瑄发表的演讲,都以文言文的方式记录。包括李瑄祭祀战死士卒的时间、地点、位置、祭品等都有描述。
&esp;&esp;到九月八,秦王从荥阳归洛阳,百姓夹道迎接,又赠军粮于百姓,使万民感激涕零,高呼“万岁”。
&esp;&esp;……
耽美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