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火箭般上升的idb排名、4400万的开画票房、拿到手还没捂热乎的金豹奖……近半个月来接踵而至的每一件事都让苏灵溪有种头晕目眩的不真实感。
本来打算走小众口碑路线的电影怎么票房突然就爆了?
甚至还打败《伊利亚特》拿到了上周末的北美票房冠军?
美国的文艺片受众什么时候这么多了?
仿佛误入了一部奇幻主题的大电影,眼前的一切都变得荒诞又瑰丽,梦幻得就像是童话故事,让她整个人都轻飘飘地飞上了天。
直到此刻,特蕾西平铺直叙的一番话,才勉强把她那颗心从空中拉回地面,重新落到实处。
“资金不是问题。”苏灵溪露出淡笑,反应很快地接话道:“我明白你的意思,圈子的重要性当然毋庸置疑。”
“很好,在坐稳a-list的咖位之前,你已经先一步拥有了a-list的眼界。”特蕾西欣赏地看了她一眼,“在这件事上,我们没必要心急,《自由之路》的首周票房才刚刚出来,最终全球票房的落点还是未知数。假如全球票房能够去到6亿……”
剩下的话她没说,但两个人默契十足地对视了一眼,双方眼里都是跃跃欲试的兴奋。
《自由之路》首周票房狂砍近9000万美元,美国本土票房3亿+已经稳了,至于海外票房,有华国和日本两大票仓撑着,无论如何也拉跨不到哪去。
换句话来说,这部电影最终的全球票房破6亿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实。
文艺片能达成这样的票房成绩,在整个美国影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奇迹。
也正因如此,有些人才会眼红到背地里安排各种各样的黑通稿。
说“《自由之路》的成功是互联网时代的一场营销骗局”。
还说电影本身只不过是把男角色换成女角色的“肤浅爽片”,毫无文化内涵。
这些黑通稿在网上没有泛起太大波澜,但也引起了一些小小的争议。
苏灵溪对此不以为意,只嘱咐凯莉记得多安排点红稿对冲。
愿意走进电影院消费的观众大多都有自己的分辨能力,而不是会被营销牵着鼻子走的傻瓜。
《自由之路》到底是不是标准的女权主义电影,这一点很难界定,但它在一个最成熟的美国核心类型片中用女性角色替代了男性角色,这本身就是会让女性观众感受到“主体性”的爽点。
所以苏灵溪压根不在乎那一小撮人的口诛笔伐。
爽片怎么了?
那么多动作片、冒险片,不都是爽片?
难道好莱坞只允许拍以男人为主角的爽片吗?
男人能拍,女人也一样能拍。
一部电影到底有没有内涵、有没有价值,这不是几篇黑通稿能说了算的。
她没必要太care。
“但我必须提醒你一点,《自由之路》的票房成绩太过火爆,这也许会对影片口碑有些不利,甚至有可能影响到奥斯卡评委对你们的看法。”特蕾西一边说,一边观察着苏灵溪的表情,“那群人向来保守得要命,总是做出反潮流的选择——就现状而言,他们或许会认为《自由之路》更多的还是偏向商业片,这是个不太妙的消息。”
早在《自由之路》正式大规模上映之前,李朔就跟苏灵溪提起过奥斯卡的“保守”。
可以说,电影前期的低调宣发和小规模点映,都是因为考虑到这一点才特意安排的。
凡事有利就有弊,文艺片太过流行其实非常不利于影片本身征战奥斯卡。
只不过当时谁都没想到,《自由之路》会爆得这么突然。
现在眼睁睁看着票房一路走高,有人欢喜有人愁。
至于苏灵溪,她当然是欢喜的那一个。
没有哪个演员会不希望自己的角色红遍全球,最后成为一代人记忆里的经典角色。
更何况《自由之路》的大爆显著提高了她的知名度和咖位,现在不管明年的奥斯卡提名能不能运作成功,递到她手里来的剧本质量都比以前提升了一个level。
交付信任
“没关系,至少我们赚回了拍摄预算,没有浪费掉火热的暑期档。”苏灵溪坦然地耸了耸肩,“现在离明年的颁奖季还远着呢,或许会出现什么转机也说不定。”
奥斯卡评委的确讨厌那类口碑良莠不齐、全靠特效或者著名ip狂揽票房的商业大片,但很明显,《自由之路》目前还没沦落到“口碑良莠不齐”的地步。
除开一小部分激进敏感的男观众,idb、烂番茄等影评类网站上的观众留言都很友好,并没有出现太苛刻的言论或是差评。
如果《自由之路》能保持着良好口碑和高昂的票房走势坚持到最后,说不定不仅不会引起提名委员会和投票评委的反感,还能借着这波声势在评委们心里刷一波存在感。
评委也是人,当很大一部分人在网上高喊着“一个精彩绝伦的故事”、“太绝妙
耽美小说